我們之所以瞭解地球結構,不是透過挖掘地表,而是從解讀地震數據而來。當大型地震發生時,稱為震波的波長穿透地球內部,震波傳達時會彎曲,如光線穿透水的時候會折射光線一般。震波速度依據地球內部的密度有所差異,透過解讀地震速度,我們可以得知地球內部構造,以及哪些地層的密度最高。
地震為穿透地殼的震動,可能因火山爆發或小行星撞擊而觸發,但多數地震是由板塊運動造成的。聚合與錯動邊界將岩層互相推擠造成摩擦力。當摩擦力越來越大時,岩層會被固定,直到這股力量突然獲得釋放,接著岩層會往前斷裂,震撼大地。
根據板塊構造學,我們知道地表之下是板塊,也知道厚度不一的板塊組成了部分的岩石圈, 而岩石圈漂浮於地球下地函的上方,但是有什麼證據可以告訴我們這些推論為真呢?
19世紀時,科學家開始找尋化石遺跡,並注意到一件有趣的現象。化石顯示出地球現已滅絕的物種,這些物種的原生棲息地與找到化石的地點相距甚遠,科學家在沙漠中央的山頂上,竟然發現了已經滅絕的一種海底生物!有岩層包覆的化石是如何從地球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呢?科學家們推斷化石岩層可能在某個時期沒入地殼,並在地殼造山運動時又被推擠上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