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悠久的奠安宮媽祖,是大北斗地區的信仰中心。
明鄭時期,北斗先民為安然渡過黑水溝(台灣海峽),乃至湄洲天后宮分靈軟身媽祖聖尊,護航來臺。先民進入東螺舊社(今溪州鄉舊眉、圳寮一帶)屯墾後,乃於康熙年間創建「天后宮」。
嘉慶11年(西元1806年)由於水災、兵禍及漳泉二族械鬥,東螺街傾圮。先民在寶斗一地,購地重建街肆與天后宮。並取「奠定厥居,安集乎民」之意,希望在媽祖的庇祐之下,百姓從此安居樂業,將「天后宮」更名為「奠安宮」。
民國63年增建後殿,於民國74年落成。興建後殿期間,奠安宮古廟因古樸廟貌,列為國家三級古蹟。民國77年奠安宮解除古蹟認定,將古廟拆遷到台灣民俗村內。新殿工程於民國78年動土奠基,歷經14年興建,擇於民國92年吉時入火安座,期盼聖地重光。
奠安宮最重要的歷史文物就是「北斗鎮寶」軟身媽祖,奠安宮有7尊百年以上軟身媽祖。軟身媽祖依人體比例塑造,全身關節皆可活動,內衣、外衣一應俱全,身著刺繡龍袍,足繫三寸金蓮,細膩非常。
奠安宮的後殿二樓供奉觀音佛祖,這尊觀音佛祖高4.2公尺,是以臺灣高山所產樹齡約1700年的檜木所雕成,法像莊嚴肅穆,是國內罕見的大型木雕神像,成了鎮廟之寶。
農曆三月是媽祖誕生的月份,往來北斗的進香團以大甲鎮瀾宮媽祖南下遶境規模最大,這個維繫一百多年的進香隊伍會過境北斗街。北上回鑾時,鎮內各宮廟伴隨大甲媽聖駕遶境北斗街,鞭炮聲此起彼落,熱鬧非凡。當晚大甲媽於奠安宮駐駕過夜,附近巷道皆是夜市攤販,恍若不夜城,堪稱是北斗鎮一年最熱鬧的時分,也將「寶斗三月迎媽祖」的盛況推到頂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