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時期的台灣,以「觀」為名,並主祀「玉皇大帝」塑像的廟宇,當首推彰化的「元清觀」,彰化市民習慣稱為「天公壇」。始創建於清朝乾隆28年,同治、光緒年間的重修,奠定今日元清觀的建築規模,三川殿楣樑上懸掛「溫陵福地」匾,說明了元清觀是泉州人的信仰中心。元清觀於民國74年由國家指定為二級古蹟,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,元清觀三川殿牆面受損,民國91年進行修復,保存元清觀的風貌。民國95年4月9日元清觀遭回祿之災,正殿與廂廊燒毀,主祀神像亦有受損,卻意外發現先人在主祀神像內部已預先安置一尊神像,象徵元清觀與新時代的傳承與再生。
元清觀主祀玉皇大帝,配祀王母娘娘及太上老君,兩旁從祀張天師與玄天上帝,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,兩旁配祀十八羅漢。三川殿有精製的石雕,木雕及交趾陶,前殿外觀為重簷式屋頂,相當華麗。正門前有一對青斗石獅,身體的姿態渾圓活潑,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,是台灣廟宇石獅造型的經典之作。兩旁廊牆看堵嵌上交趾陶為清光緒3年(1877)重修時的作品,龍邊裝飾鳳凰,虎邊為麒麟,下方裙堵是以磚雕構成「大獅小獅戲彩球」的圖騰,大獅小獅引申為「太師與少師」,為周代官制,是功名的象徵。殿內有擺設元清觀早期之「壽樑」與解說。
|